當然,除卻得意和琴琴的愛情這條主線外,片中也安插進不少意味頗深的配角。
丟失記錄了一輩子秘事的紅色小本本后,四倫叔最終在驚惑不安中猝然而逝。
整日用大喇叭說著些不合時宜言辭的大嘴,和漸漸沒電的喇叭一樣,病發去世。
心中只有糧食,且與花臉豬不斷較量的糧房,在無聲無息中,失去了蹤影。
顧長衛沒有用悲劇的方式,簡單處理這些角色,而是以荒誕喜劇的手法,讓我們看到這些人對于生活的執著和對抗。
他們總想要用物件象征著些什麼,或者保留著些什麼,可等到最后,他們只是默然去世。
由此,我們不但看到了熱病對于人們的折磨。更重要的啟示是:那個時代的人們有著千言萬語,卻難以言說。
之所以在觀看《最愛》的時候,我們會產生這種欲言又止的感覺,源于導演顧長衛的身份和創作意識。
他雖然直到2005年才執導第一部作品,但作為攝影指導,他乃是第五代大導演們的掌鏡之人。
張藝謀的《紅高粱》《菊豆》;陳凱歌的《孩子王》《霸王別姬》;姜文的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《鬼子來了》,這些在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經典之作,無不出自于他的鏡頭。
等他開始親自執導電影時,他終于向我們顯示出其內心孤獨倔強的一面。
在處女作《孔雀》中,由張靜初飾演的高衛紅,是一個執著追求理想生活的女孩,她與周圍世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,卻又在家庭的重壓和時代的車輪下,一步步成為受錘的對象。
第二部影片《立春》,顧長衛讓自己的妻子蔣雯麗扮丑,飾演了一位心比天高的音樂老師,一個想要用歌喉改變人生的驕傲者。但這一夢想,同樣讓她遭受到周圍的百般嘲諷。
從這兩部電影中不難看出,顧長衛一直想要展現個體與周圍世界的對立與隔閡。而在他的第三部作品《最愛》中,其實有著更多的對立,那便是得意、琴琴這對情侶與村里人的對立,患有熱病的村民與其他村民的對立。
可是,在展現這種對立,以及對立的豐滿細節時,《最愛》卻常常流露出戛然而止的語塞感。這便是多年以來,被無數影迷們談論過的刪減事件。
其實,《最愛》的原名并非如此,它曾有過「魔術外傳」、「魔術時代」及「罪愛」等名字,基于審查及商業原因,才最終改名為「最愛」。
但更重要的,乃是本片從原始的150分鐘,刪減到公映的101分鐘。對本片熱忱的影迷至今還在評論區中,不斷詢問何時才會出完整版的藍光碟。
的確,小編通過對當年看過完整版影迷的回憶文字的翻閱發現,不少關鍵性的情節都遭到了毀滅性刪減。
比如開頭部分,齊全的兒子突然死亡,在刪減版中并沒有得到確切說明,但實際上,是村里患熱病的村民,通過對路邊西紅柿注射毒藥,毒死了齊全之子。
而齊全在一開始的奮斗過程,作為血頭組織賣血的殘酷場面,在如今的版本中也只字未提。
甚至于,得意那從對妻子郝艷的眷念怨懟,直接轉為對琴琴的狂熱追求顯得說服力不夠的缺陷,也能在完整版中找到相應的解答。
那便是妻子的冰冷嫌棄,兒子的漠不關心,這才讓得意一步步選擇逃離。
當年,受制于審查以及出品方對于時長的壓制,讓顧長衛不得不最終忍痛割愛,將描述眾生相的艾滋病群體大作,縮減為對得意和琴琴坎坷情路的聚焦。
十年過去了,我們還能等到那部150分鐘的完整版《最愛》嗎?
或許永遠都不可能再有了,甚至于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這部影片的存在。
然而當我們翻開這部杰作的表皮,看到其中隱藏著的人性詰問,以及對情愛內核的展露時,我們才驚訝地發現,其實很多優秀的華語電影并非不存在,只不過我們不曾發現而已。